广西大学梧州旧址建于1928年,坐落于万秀区蝴蝶山上,现存楼房6栋(标号A至F),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欧式为主,是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史、近代建筑发展史、学生救国抗日史的实物例证,具备极其重大的历史、文化、建筑艺术价值和革命传统教育价值。
历近百年风霜,广西大学梧州旧址外墙部分墙砖已风化腐蚀,木门窗脱漆、变形、虫蛀严重。2022年8月,广西大学梧州旧址修缮项目真正开始启动,如今历经一年,破损最严重的C栋建筑修缮工作接近尾声,旧址也已初露新面貌。
C栋建筑位于现市第一中学校初中部北侧山腰处,坐西朝东,是一座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采用木制屋架,蝴蝶瓦坡屋顶。
云南锦锐古建筑园林有限公司现场施工员寥荣华介绍,该建筑外立面采用“三段式”设计,以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主,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将欧洲建筑中的线脚、装饰以及简化变形后的山花、柱式等元素应用于建筑中,既展现了新古典主义的特点,又饱含中国本土的文化渊源。建筑内部为典型学生宿舍设计,采用内廊道式布局,房间南北相对设置,中间为通长走廊。
然而,再美轮美奂的建筑也经不起近百年风雨的摧折。广西大学梧州旧址因年久失修,周边长满野草,粗壮的树枝直压屋顶,整个建筑岌岌可危。
去年11月,施工队正式进场施工,先清理掉建筑内外的野草、杂物,砍锯压枝,再对外立面墙体裂缝进行压力灌浆处理,室内配合“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法”做加固,然后再使用“打牮拨正”木架构古建筑纠偏工艺,对倾斜、榫卯节点松动的木构架做加固矫正,更换受潮腐烂的檩条,修复屋脊和盖瓦。
如今,C栋建筑的修缮工作已接近尾声,百年建筑再次焕发青春。按照原建筑定制烧砌的青砖和琉璃瓦,更换替补了缺失的部分;外墙风化破损的青砖被修补做旧,最初的铁皮雨水管道也被还原。
走进建筑内部,天花吊顶没有了杂乱的管线,墙面使用了始建时的纸筋灰工艺按原样式修补恢复,宿舍门由镶板门更换回原来的撒带门,门闩从铁门闩换成木门闩……建筑中西结合的最初风貌逐一呈现。
然而,其中一间与众不同的建筑,则保留了如今的木质横梁吊顶。寥荣华介绍,这栋建筑的天花板曾经坍塌,后来的使用者用木梁对其进行了加固。“没有按原样恢复这栋建筑的天花板是为了保留历史信息,一味地追求全部恢复原样会丢失重要的历史记忆。”寥荣华说,每个使用时期都有它的历史价值,在修缮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历史痕迹,可以让后人追溯建筑由最初到现在的使用变化过程。
文物修复如同“打补丁”,需要一丝不苟地遵循科学的文物修复工艺。但随着现代建筑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装置的应用,古建筑技艺日渐式微,原有的建筑材料现已停产难以购买,这就需要实施工程人员手工还原旧时工艺,为时间带给建筑的伤痕打上最合适的补丁。
在工地的铁棚里,堆满了建筑原有的木质材料——杉木,所有需要替换的木件均在这里由工匠手工开切、制作。木匠们依据建筑的原有形制,按照原有工艺手工敲打出修缮时所需的窗框、木门、门闩等木件。
不仅如此,建筑原有内部涂料采用的纸筋灰工艺,也被工匠们在修缮时重新用起来。“民国时期的建筑基本使用纸筋灰工艺,纸筋灰是将普通草纸用水闷透捣碎,放入白灰膏内调制均匀的灰浆。在此次修缮中,我们将之前涂的腻子层全部刮掉,再重新涂上纸筋灰,恢复原有墙面。”廖荣华介绍,纸筋灰比腻子的硬度高,保存时间更长久,此次恢复原有工艺能延续建筑使用寿命。
广西大学梧州旧址的整个修缮工期将持续两年,如今,D栋建筑的修缮也即将启动。历史文物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好文物是我们肩负的重任。期待着广西大学梧州旧址修缮完成,再次以新面貌亮相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