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我们应村书记的邀请对四川彭州小石村进行了一系列的建筑规划设计与整体规划。初识小石村“既没有突出的自然景观资源,同时在文化上也面临断层的尴尬,一个曾经因煤矿而兴盛,却也伴随着地震经济倒塌,而陷入人才凋敝和身份失语困境的典型中国式乡村”。我们正真看到的是面貌相似的居民点、简陋的沿街砖混建筑、以及空心化的农村社区。
小石村的名字是由茶马古道上一段小石阶梯而来,自六十年代在此开发煤矿后,这里一度成为整个区域的中心。煤矿修建了电影院和食堂,吸引附近的村民们来此购物消遣,很是热闹。但九十年代后,小石村开始日渐萧条,直到08年汶川地震,整个村子受到波及,基本被震毁了,煤矿也坍塌了,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出去务工,留下的村民也大多无事可干。
遇上“平平无奇”的小石,竟有些许激动。我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小石村的身份危机,是一种典型的“多元身份危机”,它既是全球性的,也是个体性的。
小石村地处于四川盆地北沿,川西的偏阴气候,使大多数人喜爱在室外活动。全年降水量很大,人们又习惯性地需要遮蔽。当地人和公共环境的相处方式,形成了传统的坡屋顶和开敞檐廊的建筑形式,也形成了“一同生活”的场所基础。屋檐下也是四川彭州传统民居的特征,当地村民会在屋檐下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交。我们通过“聆听”的方式从而逐步探寻和观察小石村的身份。
由此引发了我们最本能的想法:营造一个“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顶”,籍此去连接诗性的传统与互联的未来社区。既营造了“同在屋檐下”的一种身份认同,又让人们走出来,让行为发生从空间层面进行软性的公共治理,从而逐渐孵化出未来的乡村社区模型。
破局必须要从激活村子的内生动力开始,一种以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先行,进行身份观察和身份重塑的乡村振兴模式为前提。
空间是一切公共生活的基础,小石村文化大院项目是我们的第一个建筑实验。位于小石村的中心,项目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激活村落、提升社群活力。
因此,文化大院包含了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卫生站、乡村夜校、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厅等多重公共功能,正是一个可以塑造理想的公共空间模式的开端。人们开始在檐下喝茶、吃饭、打牌、买卖等等,找回“典型的乡村生活”。
整个建筑用地是一个边长二十五米的正方形用地。东临小石村主干道,主要居民居住区域位于场地南侧。
文化大院的设计,以一个占满用地范围的四坡瓦屋顶来统领结构、材料、细节和功能的发展。我们在屋顶的四坡分别打开四处天井,与一层分居四处的辅助空间相互呼应,为屋檐下的入口营造了看似无意识而十分流畅的进入方式。
修茂的竹子从天井中生长出来,为一层核心空间和二层各房间提供景观,并增添与自然的亲密度。
为实现屋檐处8米的悬挑,采用了混凝土梁挑钢梁的形式;屋面下再用处理过的细竹吊顶,提供一种温暖的尺度和微妙的光线折射。
与此相对应,建筑的外墙采用了黑石子水刷石的处理,地面采用素混凝土打磨,目的是将光线控制在一个明净柔和的状态,从而使屋顶的尺度与人的关系更加明确。墙面水磨石的尺度和分格,暗示了竹节的纹样,与屋顶和天井景观构成了自然、人工、抽象,三种竹意向的对话。
在对材料的思考,探寻传统空间与地理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工艺技法-比如当地处理水泥与竹子的方式、根植乡土的文化意向等,在现代性或人类学上都可能会找到连接点,并表达为新的空间形式及内涵,而在当下产生新的价值。
村民使用空间的方式有时会超出想象,有村民夏天会铺个凉席直接睡在屋檐下,也有村民给空间挂上自家的红灯笼,还有村民会在建造过程中告诉我们 “你这个檐角不能对着我们家”,“我家门前不能出现排水沟“,“门口不能种竹子“等诸如此类的“民间智慧”。
这些原生的“跨界”智慧,无法从学院和办公室中直接体验到的,只有足够细微和耐心的面对并解读这些来源于土地和生活的经验,才有机会做出真正生长于本地的原生设计。
听到村民这句话,我们意识到这种表达其实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自信,村民自己可能没并没意识到,但实际上他是带着自豪感和标识感的。从2018年文化大院建成起,我们对“同在屋檐下”的公共空间模式持续观察了一年,这里成为了村民自发活动的中心区,也慢慢的变成为小石村对外的形象标志物。在我们对村社区未来的规划里,将以此为中心引发一系列相互连通的、结合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屋顶空间,最终形成我们理想的乡村社区空间模型。
小石村整村的空间规划,首先是满足村民对村子原始地理状态的运用和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同时也会延伸到游客,串起小石的乡村漫游路线。在这条新设计的漫游路线上,村民的日常动线%以上。
从文化大院开始,我们协助村里逐步营建了五统一、麻饼厂、蜀中糖门工坊、文化长廊、岳飞广场和共享民宿。未来的规划则会有山野共享厨房、酒坊、一公里博物馆、停车场、竹艺馆、乡味坊等一系列融合了产业的建筑空间。
“身份的议题”不是静止的体系,而是一个动态的探究过程,存在于不断自我构建过程中,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塑造中。建筑不单单是一个物质实体,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物质空间和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塑造。
从2017年开始对小石的实践,到2018年第一个项目“文化大院”落地,感谢一路参与、经历、见证的朋友们。作为设计团队还会有更多深度的参与,为村子带来更多更新的价值,小石村(金城社区)未来还有非常多有深度的变化,期许新小石.......
魏一鸣,Archlady,郑利江,雪亮,饭困,慧琪,周小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