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小九体育直播app 工程案例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楼板体系
“洋法养猪”对中国养猪业的负面影响
发布时间: 2023-11-27 来源:楼板体系

  摘要:本文指出目前猪肉价格猛涨与规模养猪形成的“猪周期”有关。规模养猪是“洋法养猪”的模式。文章进一步指出“洋法养猪”具有“肉价、猪价大幅度波动,交替损害低收入人群和养猪户的利益”、“猪种洋化,导致生猪饲料依赖进口”、“养猪成本增加”“猪肉食品安全问题”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等负面影响。最后提出摆脱负面影响的建议。

  一、价格大幅度波动,猪肉高价时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肉,毛猪低价时养猪户大面积亏损一

  近几个月中国的猪肉价格猛涨:以每公斤后腿肉为例, 1-5月上旬50个城市平均只在24.2元上下波动,最高只有24.84元;6月上旬突然涨到27.84元;8月上旬又在此基础上涨3.41元,达31.25元,直至发稿时仍维持在31元以上。详见表1。

  表1 2011年1~9月上旬50个城市猪肉、米、鸡、鱼价 单位:元/公斤

  一些城市实际价比上表价格更高:笔者在7月20日在上海徐家汇某菜场了解,当天腿肉价每斤18元,即36元/公斤,比上表7月上旬价贵4.75元。而肋条肉价竟达70元/公斤!直至本文发稿时,北京超市猪腿肉仍卖36元/公斤以上。7月份全国猪肉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6.7%,推高居民消费价格(CPI)1.46个百分点,使之达到6.5%。[i]从而接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目标的2倍。[ii]

  深入了解发现:高肉价是—个被称为“猪周期”的时段价格,从“直接影响肉价的毛猪价格”变动便可证明。以上年毛猪价格为基础:

  那么周期性的价格波动与“洋法养猪”有何关系呢?因为“洋法养猪”不仅用外国引进的洋种取代地方猪种,还提倡规模化,一个养殖户数百至万头以上。而不象过去几头、几十头的“散养模式”。养猪不再兼顾积肥增粮,而纯粹为了赚钱。养殖户需要几十万、几百万元的本钱。对于全年净节余只有1573元的普通农民来说,是望尘莫及的[iii]。现在的猪老板是由城里的有钱人或和乡村“土财主”构成的,他们既有经济实力又有经济头脑:当猪价上涨时,在推动肉价上涨的同时,许多规模猪场大幅度补充母猪,甚至扩建猪舍。多留1头母猪,经1.5~2年后,将多9-10头肥猪上市(从留种仔猪到能配种经8-10个月,从受孕到生产近4个月,又经6个月所生仔猪长成的肥猪上市了)。猪肥了,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可以存库,只能卖给屠宰商。势必供过于求,毛猪、猪肉都相应降价。导致养殖户亏本,散养户大批退出。猪老板也淘汰母猪,少1头母猪,再过1.5~2年又少9-10头肥猪了,就进入新的涨价期……。而过去散养为主,“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即使不赚钱也要养猪,不易造成大起大落。

  笔者发现,洋法养猪的铺开,不仅造成毛猪和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损害养殖户和消费的人的利益,而且还形成 “对进口饲料依赖度加大”、“养猪成本增加”“影响猪肉食品安全”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等问题。本文就“洋法养猪对中国养猪业的负面影响”逐一讨论。

  一、价格大幅度波动,猪肉高价时低收入人群吃不起肉,毛猪低价时养猪户大面积亏损

  表1反映:今年7-9月每公斤猪肉30元以上,已达米价的5倍以上。城市低保每月220元,首先要买米、油、煤气、水电。所剩无几,首选少量蔬菜;县城附近慢慢的变多的农民耕地被征,有的比城市低保更低的社保。如苏北某县,60岁以上每人每月140元,50-60岁80元,50岁以下50元。每月80-140元,连米、油、煤气、水电都买不回来,那还有钱买猪肉!仅2010年,农村人口就比2009年就减少3873万人![iv]都是失地农民。即使在城市,月收入2000元以下无房人口,首先要支付1000元左右的房租,每天只剩30元左右。必须先买米、水、电、煤气、食油、蔬菜等生存支出。无特殊情况,谁会用5斤米来换1斤肉呢?

  2007、08年猪价连续上涨,全国农村人均年消费的猪肉,分别比2005年的15.62公斤减少2.25和2.97公斤。降幅达14.4%和19%[v]。主要是低收入人群少卖或不卖肉所致。

  相反,毛猪降价时,笔者了解到,不仅散养户纷纷退出,而且部分规模猪场亏损严重。如苏北3家万头猪场, 2009、10年,因每公斤肥猪价只有10-12元,3场亏本共500多万元。但今年上半年每公斤涨到15-17元,盈余100多万元。

  传统养猪,各地养当地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虽具有“增重慢,瘦肉率低”的缺陷,但有繁殖力强、肉质鲜嫩的优点。更主要的是这些品种适应当地农作物布局,可充分的利用粮副下脚。可惜在2006年国家已将其中34个品种列为“保护性品种”[vi]。仅是繁殖保护其后代延续而已,并没有肥猪上市的任务。目前90%以上的猪种是引进国外的“洋三元”—即美国的杜洛克、丹麦的长白、英国的大约克,俗称“杜长大”,及它们之间相互杂交的后代。不仅作为养猪业制高点的育种环节已被国外控制:如全球最大种猪育种公司美国PIC公司在山东拥有龙大、万福等祖代猪场;美国深蓝集团在山东东营投资建设3000头母猪的曾祖代、祖代猪场等[vii]。而且“杜长大”食谱狭窄:饲料的主要成分仅限于豆粕、玉米、麸皮三种粮副产品和预混料。其中,占粮副总量22%的豆粕,是大豆榨油后的产物。2010年中国进口的大豆达5400多万吨,是国内产量的4倍多。进口来源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定价权均受美国控制。近几年进口低于国产价,是由于美国政府用高额补贴来压制中国的国产大豆。东北大豆面积已快速缩减,一旦全被压垮,美国必然猛抬大豆出口价。届时豆粕价也会猛涨。更要考虑的是,今后中国能否还能进口这么多大豆?据称,“近10年内,全球大豆养殖面积是靠巴西砍伐热带雨林而增加的,随着全球变暖巴西不再砍林增豆,世界大豆供应增量骤减。加之,人口第二大国的印度快速发展,未来5年全球要拿出500万公顷耕地,才能满足印度的植物油消费。届时中国可进口的大豆骤减。若靠国内扩种,耕地、劳力以何而来?”[viii]

  占饲料65%的玉米也不乐观,今年9月苏中的玉米价已达2.7元/公斤,比上年末涨18.84%,而同期50个城市平均粳米价涨幅只有8.7%,说明猪粮比人粮还要紧缺。今后随着耕地减少和土地流转加快,及石油紧张提取乙醇用的玉米增加,国内玉米缺口增大。去年已进口157万吨玉米,今年1-8月又进口了46万吨,还在与阿根廷谈判,准备进口500万吨玉米[ix]。世界玉米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美国,将越来越多的玉米用于制造乙醇,以代汽油:1979年产0.5亿加仑(1加仑=3.785升)玉米乙醇,2010年增加到130亿加仑,为此消耗掉美国约40%的玉米作物[x]。据称:“中国玉米全年产需缺口可能扩大至1200万吨左右,接近一个月的国内消费量”[xi]。由于美国玉米出口量大幅度减少,中国今后将可能拿钱买不到玉米。

  饲料占养猪成本70%以上。“料肉比”是业内衡量养猪场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即每公斤肥猪从仔猪到出栏消耗的“全价饲料”的公斤数。《实用养猪技术》一书反映:从仔猪出身到100公斤出栏,规模养猪场每公斤肥猪消耗全价饲料2.8公斤,每公斤3.4元,共9.52元;种猪和后备种猪每头消耗1000公斤,每公斤4元,共4000元,每公斤出栏肥猪分摊2.6元[xii],合计饲料成本12.12元。这里“全价饲料”包括粮副产品、预混料和添加剂三部分。笔者对某自繁自养大规模猪场今年6月全价饲料分析发现:玉米、豆粕、麸皮三种粮副产品重量虽占85.3%,成本只占64.9%。而预混料和各种添加剂(包括鱼粉、油脂、葡萄糖、防霉剂等)的重量只占14.7%,成本却占35.1%。可见预混料和添加剂的比重越大,全价料价格越高(同期预混料的涨价幅度往往超过玉米价的涨幅),即使粮副产品价格不变,也会使“全价饲料”的单价提高。为了使“料肉比”在不同配方中可比,笔者引入“经济料肉比”的概念。即每公斤出栏猪消耗及分摊的全价饲料成本,除以当期玉米价所得的商。该书2011年3月出版, 2010年均玉米价2.15元/公斤,“经济料肉比”达5.6:1(12.12/2.15)。

  再看散养猪,1973-1977年绝大多数是社员个人养猪,少数是生产队养猪,全国平均应作散养计算。此间5年, 全国年均消耗饲料粮3955.4万吨,出栏肥猪16959万头[xiii],每头按90公斤计算,每公斤出栏肥猪耗饲料粮2.6公斤。所耗饲料粮的加权均价为当时玉米价的99.6%[xiv]。没有价格较贵的预混料和添加剂。故散养猪的“经济料肉比”仅为2.6:1。每公斤毛猪的饲料成本,比现在的规模养猪少3个玉米单位。并不是后来配方饲料不科学,而是上文所说的“洋三元”—“杜长大”,因其瘦肉率高,要求饲料蛋白含量高。还要配备高蛋白的豆粕和营养价值更高的预混料和添加剂。而当时散养,除粮食外还利用被现在废弃的作物桔杆、藤类;粮食加工下脚,如谷糠、、粉渣、酒槽、醋渣;厨余垃圾,如菜皮、根、淘米水、家庭剩饭菜及令人讨厌的地沟油原料---饭店剩饭菜;乃至野生猪草及水葫芦等。可以说土法散养的猪,与人类共同利用了原粮(如大米的原粮为稻谷)和蔬菜的全部营养,基本消灭了食物垃圾,利用了粮食植物的非粮部分-如玉米的芯、杆,红薯的藤等。这些废弃物,规模化养猪是无法利用的。

  散养的更大优势是猪粪尿的处理。猪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利用率很低,猪肉中的蛋白质含量,只占肥猪生命期内所耗饲料中蛋白质的14%[xv],其余部分从粪尿中排出。社员个人及生产队养猪,都将猪粪尿施入农田。每百公斤猪粪尿平均含有机质7.38公斤,氮肥(折纯,下同)0.404公斤,磷肥0.232公斤,钾肥0.746公斤。1公斤肥猪的粪尿全部施入耕地,所含氮肥可满足1.33公斤、磷肥可满足2.32公斤、钾肥可满足2.94公斤的玉米籽粒生长需要。[xvi]不仅抵减了商品饲枓的料肉比,而且(有机质)增加了地力,又解决了粪尿污染环境的问题。其综合效果无法用货帀计算和表示。这就是生猪散养的“非商品补偿”。(说明:这里计算时未考虑到非粮饲料中少量商品饲料,如糠麸等,以及粪尿中的部分肥效损失,但也未考虑由猪踩踏所产厩肥的肥效)。

  当时的养猪业可称为种植业的伴侣产业:猪与人协同,几乎利用了耕地上全部光合产物,耕地又利用了猪的全部排泄物。这就是当时所说的“粮猪经济”:种粮业的产品是粮食和生猪,养猪业的产品是猪肉及其副产品(内脏、皮、毛等)与粮食(通过粪尿与厩肥)。实现了光合产物充分利用、最少污染和最大经济效益的效果。这可能是当时提出“(桔杆)先过腹,后还田”的道理。也是自古以来,中国把猪列为“六畜之首”的缘故。当时农民说“养猪不赚钱,回头望望田”“零钱聚整钱”。反过来理解“不赚钱也养猪”。这也深刻地揭示了集体化以来,除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外,生猪出栏随粮产量稳步增长的奥秘。

  相反,规模养猪场普及后,多种的作物桔杆,家庭、饭店食物剩余和食品加工副产品被抛弃,必然比散养增加成本。

  公社化期间每头大猪只缴几元给兽医站,便可获得兽医的全程服务。现在规模猪场的疫苗和兽药支出比工资还多,药费涨幅远远超过玉米。如某大型猪场,2010.1~2011.5的17个月,平均每月疫苗和兽药支出达6.21万元,比工资成本多1万元左右。那种认为工资推高目前猪价是缺少依据的。该场每月兽药疫苗支出也随时间而增多:2010.1~6月平均支出5.47万元/月,2010.7~12月 5.9万元/月,今年1~5月7.47万元/月,比上年同期增加36.6%,远远高于同期玉米12.1%的涨幅。西药是化学产品,疫苗是生物产品。这就是规模猪场比散养增加的化学和生物学成本。猪场的兽医整天忙着给猪打针、挂水。专家们认为疫病是猪价波动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规模猪场疫病防治费用的增加有诸多先天原因:

  一是国外猪种带入新疫病在规模猪场传播。国外猪种已占规模猪场90%以上,它们带入了我国本土没有的病原体,如蓝耳病、伪狂犬病[xvii]。致使这些“新病”一波一波地流行。

  二是卫生环境较差,极易自发感染。10-12头大猪挤在十多平米的栏内,只能随地拉屎撒尿,又随地睡觉。有的猪场大猪浑身沾满猪粪。猪粪的大肠杆菌等极易混入饲料,引发消化道疾病。栏舍内空气污浊,含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易发呼吸道病。

  三是猪群密集,蚊蝇成群。一个规模猪场几千至万头以上,密度远远高于散养。加上成群的蚊蝇,来回飞于各栏的猪群、料槽和粪池之间。一头猪发病,可能迅速扩散至整个猪场。

  四是生猪自身抗病力下降。规模猪场的生猪活动严格受限,尤其是经产母猪怀孕期112天,每天24小时内,只能在原地吃食、排便、站立、睡觉,被限制在称为“限位栏”的囚笼内;生产期20多天也只能吃食、排便和给小猪吃奶,不能走动。限制运动必然削弱生命体的抗病能力。加之,多次接种疫苗扰乱了活猪自身免疫系统;滥用抗生素削弱了肠道有益菌群对病菌的抑制能力,增加了病菌的抗药性。

  五是西医理念统治兽医兽药界。治病过分依耐化学药物,即使用少量中药也是提取某种化学成分。特别是预防疾病,除接种疫苗外还依靠化学消毒和在饲料中掺入药物,而不是着重抓好环境卫生和增强机体抵抗力,必然增加支出。

  六是药商忽悠,借机涨价。例如蓝耳病疫苗,2009年12月每10“头份”25元,2010年12月50元,2011年5月170元,每年成倍翻。国家规定猪场强制接种疫苗,虽有部分疫苗免费,但大部分是猪场自购。兽药厂商还经常改变药名,变相提高药价。

  由于密集,必然要求很大的猪舍。每栋猪舍动辄十几米、二十米以上的跨度,几十米长度。必然要求钢屋架、坚固的墙体和屋面。栏内设施还要使用大量钢管等材料。而散养的猪圈,只需毛竹、芦苇、红砖和少量水泥等简易材料。前者的建设成本是后者的若干倍;由于密集,夏天要用排风机散热,冬天要加温保暖。还要用水泵抽水冲栏。不仅要添置多种设备,还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笔者了解到某万头猪场月耗电1.6万度。

  为处理猪粪,许多猪场建了沼气发电设施。据了解一个万头猪场的全套沼气设施需投资200-300万元,而所发的电只够白天照明。直至报废都无法回收期初投入。虽有政府资助,但也不应排除于规模养猪的总成本之外。何况沼气设施不能处理猪尿,含氮、磷的沼液、沼渣及猪尿如不运至农田,环境问题仍未解决。

  猪场达到一定规模,配套设施必须齐全。全场要分生产、生活和粪尿收集与处理三个区。生产区内的猪舍要保持一定的间距以满足通风和防疫需要。生活区要设办公宿舍、饲料加工、仓库、晒场及绿化带。一个出栏万头的猪场需占地百亩左右。每头占地6.7平米。而农户散养,12平米的猪圈、茅厕,每年可出栏4头肥猪。加上应分摊的母猪养殖户的猪圈面积,每头肥猪占地约4平米,远远低于规模养猪的占地。

  一个万头猪场用人20人左右,平均每人生产500头肥猪,看似节省人力。但农户散养只需半劳力或附带劳力,还可兼做家务和轻微农活。而规模猪场必须配备有一定能力的场长、经专业培训的畜牧兽医人员、机电工和会计。即使饲养员也要求有经验,而且天天在岗,甚至常年不准出场门,当然更不能照顾家庭了。

  上述5方面都证明了规模猪场的每公斤肥猪成本必然超过散养。专家也不得不承认:“规模养殖的成本比传统的农村养殖高15%-20%”[xviii]。

  前一段时间河南发生“瘦肉精事件”,一度令人“望肉生畏”。那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了解到更多的猪肉安全问题,恐怕“戒肉”的人更多了。这些问题包括:

  a、转基因的威胁:豆粕几乎全由进口大豆生产的,而进口的大豆全是转基因大豆。实验证明:投喂转基因大豆“插入基因”产生的蛋白,雄鼠的身体、肝脏、肾脏和睾丸重量明显偏轻;烤熟的此种蛋白检测到胰岛素抑制剂、外源凝集素和脲酶有害的物质。胰岛素若被抑制,就会生糖尿病;在转基因大豆中还检岀有毒的草甘膦除草剂残留超标。[xix]

  一种叫“先玉335”的玉米,有数据显示其父本“PH4CV”为转基因品种。在全国春玉米区,2009年该品种种植培养面积已达2400万亩,列全国玉米种子销售量的第二位。虽然农业部今年3月发布推荐的26个玉米品种中,“先玉335”不在其列。但2011年“先玉335”制种面积或将超出去年1-2倍,推广面积或将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郑单958”。[xx]山西、吉林发现长期喂这种玉米引起动物异常:老鼠明显减少,猪、羊产仔减少。[xxi]近报道:中国正在与阿根廷谈判,准备进口的500万吨也是转基因玉米[xxii]。一旦成交到货,转基因玉米就大摇大摆或为猪饲料了。专家解释,转基因对人的影响之所以尚未显露,仅因人类远比猪、鼠的“代间隔”长而已。但若几代以后显露出来,为时已晚了。

  b、兽药残留:有些猪场母猪产仔后连用3天青霉素,一头猪每天用1600-2400万单位,可通过乳汁可转移给仔猪。每隔一定时间,各阶段猪的饲料中都要掺入一定量的粉剂兽药。这些药在猪肉,尤其是内脏中有一定的残留。如2008年温州在“放心猪肉”中检出磺胺药物高达0.6毫克/公斤,达国标上限的6倍[xxiii]。但哪个猪场不大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呢?

  此外,每年约有30%的多胎母猪淘汰,同栏内较小的生长猪及伤、病猪,治疗无效也被淘汰。这些猪药物残留往往较高,被猪贩低价收购,屠宰上市,买肉人无法辨别。按规定死猪应深埋,但到过猪场的人都知道,“死猪卖钱”是公开的秘密。如去年5月浙江电台曝光温州查出病死猪肉22.7吨。[xxiv]这些病死猪如果流入食品厂,被粉成碎肉,掺入好肉加工成火腿肠之类的食品,又谁能品尝出来?

  过去散养,猪粪尿视为宝。正是猪粪尿施入农田,才形成了散养的非商品收益。而规模养猪,即使建沼气池,只将猪粪中的部分碳、氢转化为甲烷,而含大量氮、磷、钾肥的沼液、沼渣和猪尿仍然排入附近河道,对环境造成污染。规模猪场经常因排污问题与当地农民发生纠纷。

  此外,挥发的氨生成的氮氧化合物及甲烷,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组成。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委员会研究:每生产1公斤肉类食品,会排放36.4公斤“二氧化碳当量”。全球肉类食品生产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大于交通业,占全球排放量的18%[xxv]。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规模猪场排放的。

  种结构之所以为”洋三元”的一统天下,其重要原因是其瘦肉率比土种高,前者60%以上,后者45%以下。最近十多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即“三高”的患者越来趆多。公众误认为吃肥猪肉所致,城里的孩子一点肥肉不敢吃。于是要求养猪业只养瘦肉型的洋种。其实,从来不食肥肉的孩子照样肥胖。因为人体内的脂肪不完全来自含脂肪食物,糖类和蛋白质也可转化为脂肪。包括瘦肉在内,只要任何营养过剩都会引起肥胖,乃至“三高”。

  发达国家以牛肉为主,所吃猪肉也来自瘦肉型猪,洋三元正是从那里引进的。但他们蛋白质和能量摄入均过多,1994~95年,人均每天摄入的食物能3157大卡、蛋白质99克、脂肪117克[xxvi]。其中的蛋白质、脂肪分别为发展中国家的1.5和2倍,主要因为吃瘦肉太多。1993年发达国家循环系统死因占总死因的46.7%,发展中国家只10.7%。前者为后者的4.36倍[xxvii]。

  再说脂肪不是毒物,而是人体必须的大量营养物。安静状态下空腹成年人25%的能量来自(由脂肪分解出来的)脂肪酸,心脏依靠脂肪酸提供能量。猪油分解后含人体必须的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12.88%,而植物油中的橄榄油只含7.2%。

  可见 “三高”并不在于吃不吃肥猪肉,而在于摄入营养总量和结构是否适度。那种经常“吃请”,每餐十几道菜,暴饮暴食的人,即使一片猪肉不吃,也难逃“三高”的折磨。

  消除了对肥肉的偏见,就不应该片面追求瘦肉率,而要逐步恢复地方土种或国内培育适合当地的猪种。因为地方猪种可以规避单一饲料粮的陷阱,充分的利用当地种植业、食品加工下脚及厨余垃圾等资源。既降低了成本,也净化环境。还可增强猪的抗病力,并获得更鲜美的猪肉(洋猪肉远不及土猪肉香、嫩)。

  前已述及,采取散养方式可使养猪业成为种粮业的伴侣产业。从经济、资源、环境及附带劳力的利用多方面考虑,应当鼓励散养模式。当然这涉及到城市化方向,种粮比较效益,对“地力培养、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收购环节等诸多背景。如果采纳费孝通先生的小城镇建议,使农村劳力“离土不离乡”,在附近小镇就业的劳力有条件兼顾农业;如果对农业的支持达到种地与打工收入相差较小的效果(主要靠对农产品和支农产品的价格管理,而不是补贴),使大多数农民愿意扎根于农业和小城镇周围的农村,农民就会想方设法充分的利用农业资源,培养地力并保护周围环境;如果由食品公司统一收购、统一猪价等等。那么散养才会成为中国养猪模式的主流。

  中国大豆是非转基因的,要扩大面积,逐步实现豆粕、豆油自给。同时冻结城市面积,保住耕地总面积;通过恢复土种和调整养猪总规模达到大幅度减少饲料用粮的目的。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居民日消费畜禽肉只有50-100克。如按低限计算,年消费为18.25公斤,其中猪肉按65%估算,13亿人(扣除信仰忌讳)年只需1542万吨猪肉, 比全国实际猪肉实际消费量节省1/4[xxviii]。既节省了粮食,又可减少“三高”。既满足当代人健康需要,也减少后代人的转基因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4、把搞好环境卫生作为防止疫病的首选措施,充分的发挥中兽医、中兽药在防治猪病的作用。

  目前猪肉价格猛涨与规模养猪形成的“猪周期”有关。规模养猪是洋法养猪的模式。洋法养猪具有“肉价、猪价大幅度波动,交替损害低收入人群和养猪户的利益”、“猪种洋化,导致生猪饲料依赖进口”、“规模化养猪增加了养殖成本”、“转基因饲料及化学兽药的大量使用威胁到猪肉食品安全”及“粪尿排放污染水体和大气”等负面影响。为摆脱洋法养猪的负面影响,建议:1、消除对肥猪肉的偏见,回归土种猪;2、鼓励散养;3、力求实现饲料粮自给,规避转基因陷阱;4、搞好环境卫生,充分的发挥中兽医、中兽药的作用。

  [i]见2011-08-10 中国广播网“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不能打压猪肉价格”。

  [iii]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扣除消费支出4382元,节余1573元。见2011《中国统计摘要》。

  [vi]参见李齐贤等:《高效养猪技术》安徽科技出版社2010年版P10。

  [vii]叶梓:“外资进入我国农业产业新动向”2011-10-22民声网。

  [viii]参见刘军洛:“被大举入侵的农业 ”2011-8-31乌有之乡网。

  [ix]春水向东流:“国家粮库门户洞开,迎接进口转基因玉米新娘进场!”乌有之乡2011-10-14。

  [x]2011年第9期《环球科学》p22美戴维.别洛“生物能源:瓶颈与希望”。

  [xii]按《实用养猪技术》p44资料计算,每头经产母猪年生产出栏肥猪20头,加上30%的后备猪,每公斤出栏肥猪应分摊种猪和后备种猪成本=1000*1.3*4/(20*100)=2.6元。

  [xiii]饲料粮数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中国粮食平衡”资料计算,出拦肥猪数取自1983年《中国统计年鉴》,当时此数未与政绩挂钩,比较可信。

  [xiv]此间饲料粮中,玉米占60.7%,薯类18.7%,其余为其它粮食。

  [xvi]袁志良:《土壤与肥料》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P277。尿、粪重量比按1.5:1估算。每百公斤猪粪尿含肥量及每公斤玉米籽粒生长过程中所需氮磷钾按《土壤与肥料》P277和236计算。每公斤肥猪排粪尿量按《实用养猪技术》P31资料计算。

  [xvii]参见2011-8-26《报刊文摘》“我国九成以上猪种系国外品种”。

  [xix]参见“日本对孟山都的转基因抗除草剂大豆安全性评估的检查结果报告”2011-9-8乌有之乡网。

  [xxi]2010-9-21《国际先驱导报》“转基因玉米侵华危害已开始显现”。

  [xxiii]见201-10-31《报刊文摘》“菜篮子群腐窝案未竟之问”。

  [xxv]唐新连等:《实用养猪技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P6。

  [xxvi]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8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P151。

  [xxvii]资料来自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转引自1996-97年《世界资源报告》P206。

  [xxviii]按城镇和乡村居民购买的猪肉和人口分别计算,2008年全国消费猪肉2080.95万吨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只及当年统计年鉴“猪肉产量”4620.5万吨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