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产品中心 小九体育直播app 工程案例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楼板体系
城镇化门户网站
发布时间: 2024-03-07 来源:楼板体系

  10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北京表示,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水弹性城市建设方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部署,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他还表示,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陆克华说,党中央、国务院格外的重视水弹性城市建设。习强调,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水弹性城市。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同时也存在开发强度高、硬质铺装多等问题。特别是建筑屋面、道路、地面等设施建设导致下垫面过度硬化,改变了城市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70%以上的降雨形成径流被排放,城市“大雨必涝、雨后即旱”,带来水生态恶化、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运行。发达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这些国家及时作出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通过实施低影响开发模式、可持续排水管理、水敏感城市设计等理念和措施,合理控制雨水径流,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充分的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充分的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充分的发挥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加强规划建设管控,通过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水系等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使老百姓切实感受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实效。

  陆克华介绍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住建部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水弹性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举办了全国海绵城市建设培训班。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选择16个城市今年开展了试点。各地积极做出响应,据统计,全国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水弹性城市建设方案,江苏、安徽、辽宁等省还印发了指导意见,要求在全省范围内全方面推进水弹性城市建设。

  今年9月2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出了5方面要求:一是提出总体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二是加强规划引领。提出将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并在规划许可等环节严格把关。三是统筹有序建设。明确了通过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求在城市新区建设中全方面推进,老城区结合棚户区和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四是完善支持政策。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大力推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中央财政积极引导,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将水弹性城市建设项目列入专项建设基金支持范围。支持企业发行债券等用于水弹性城市建设。五是抓好组织实施。明确了城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水弹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职责。

  目前,住建部正在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会同财政等有关部门抓好落实工作。

  在回答记者提问,各地建成海绵城市是否有明确的时间表,将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保证时间表的推进时,陆克华说,国务院近期将会就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发布指导意见,目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通过。其中明确了目标要求,核心是要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个目标,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他举例说,比如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这是一个总的要求,各地能结合真实的情况制定本地目标,但是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

  就海绵城市建设当中有无具体、有效的办法或者措施,陆克华说,城市内涝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简单地讲,就是水排得慢,没有尽快排走,形成了积水,积水多了就是内涝。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有两种路径:一是传统方式,主要靠管网排水,只要有雨水,赶紧排掉。大家设想一下,城市里那么大的暴雨,那么大的下垫面,要多大的管子才能排掉呢?这种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国外城市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他们发现,单纯靠地下管网把雨水排走的方式解决内涝,是不可持续的。为此,他们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采取地上和地下相结合、生态措施和人工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地控制降在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

  第一是“渗”。由于我们城市下垫面过硬,到处都是水泥,改变了原有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强自然的渗透。就是习讲的,通过土壤渗透雨水,这同时也是一种吸纳雨水的过程。它的好处是,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的雨水,涵养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改善城市微气候。从国外的经验看,土壤有一定的含水量后,白天可以适当蒸发,能够调节微气候。所以第一个措施是“渗”,要把渗透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原来该流到湖里的还流到湖里,原来该流到沟渠里的还流到沟渠。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第三是“滞”,最大的作用是延缓短时间内形成的雨水径流量。比如说,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地汇集到一个地方,用时间换空间。我们城市内的降雨,是按分钟计、按小时计,这跟大江大河不一样。城市内短历时强降雨,对下垫面产生冲击,形成快速径流,积水攒起来就导致内涝。因此,“滞”很重要,可以延缓形成径流的高峰。

  第四是“净”,刚才已经讲了,通过土壤渗透、植被、绿地系统、水体等,都能对水质产生净化作用。现在城市里的初雨,就是第一次下的雨,是非常脏的。开车的人都清楚,北京第一场雨之后,车上都是泥巴点。这么脏的水排到大江大河、自然水体里,会产生污染。因此,应该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第五是“用”,不管是丰水地区还是缺水地区,都应加强雨水资源的利用。比如停车场的雨,我们传统的方式是快排,那么,可不能够直接进行收集净化后,直接用于洗车?回答当然是可以的。再比如,我们现在浇花浇树用自来水,既消耗能源、又消耗水资源。实际上,应该通过渗透涵养,通过蓄水留在原地,再通过净化把水用在原地。

  第六是“排”,有些城市就是因为降雨多了,渗透也渗透不了,用也用不了,所以才导致内涝。这就必须要采取人工措施,把它排掉。

  通过人工和自然的结合、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结合、地上和地下的结合,能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能解决水体黑臭问题,还能调节微气候、改善水生态等等。因此,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目标,而是一个综合的目标,是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