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突出“科技兴农、产业强农、增收富农”,全方面提升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枣庄“三农”篇章。坚持一条主线(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突出两个确保(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实现三个目标(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幸福和美、农民持续增收)、实施四区共建(统筹推进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发展先行区、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狠抓五个重点(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积极地推进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建设、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慎推进农村改革)。2023年,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183万吨以上,市级及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新增10家以上,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中等水准,建设省级和美乡村50个。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生产任务。建设优质粮食生产基地,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巩固提升滕州市“吨粮县”创建成果,积极地推进“吨半粮”核心区建设,其他各区分批次创建“吨半粮镇”。支持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完成5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落实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产粮大县全覆盖政策。(种植业管理科、计划财务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2.确保“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全面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菜篮子”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蔬菜、水果、食用菌及畜禽产品稳定生产。全市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稳定在560万吨以上。科学调控生猪产能,全市能繁母猪保有量不低于4.75万头,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养猪场保持在137家以上。加快肉鸡、肉羊、奶业和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肉蛋奶产量稳定在29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全力发展渔业养殖,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在7万吨左右。(种植业管理科、畜牧与渔业管理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市畜牧渔业事业发展中心)
3.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强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和蔬菜、果品等专用机械,山地、丘陵小型专用机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应用,推动饲喂自动化、环境控制智能化等设施装备技术应用。快速推进山亭区、市中区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薛城区创建山东省“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示范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5%。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经营体系,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等农机服务新模式。完善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将粮食烘干成套设备纳入补贴范围,扩大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覆盖面。(农业机械化管理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4.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0.3万亩,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4.8万亩,全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县乡村三级管护责任人制度,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农田建设管理科)
5.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适度发展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大跨度拱圆大棚等性能优良设施,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提升,快速推进峄城华沃、滕州新格林等设施蔬菜项目建设,带动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设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积极探索“按揭农业”新模式,以台儿庄运丰良蔬设施蔬菜项目为重点,推动按揭设施农业基地建设。推进奶牛、肉牛规模化养殖场和水产养殖池塘改造升级,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快速推进峄城区底阁渔业小镇、山东锦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渔业苗种繁育提升项目建设,新建水产苗种工厂化繁育车间2万平方米以上,改造集中连片标准化养殖池塘1000亩以上。(种植业管理科、畜牧与渔业管理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市畜牧渔业事业发展中心)
6.扎实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无疫省”维持工作。以落实“无疫省”维持为契机,健全市县两级动物疫病监测体系,加快薛城区动物卫生道路检查站更新改造项目和乡镇兽医站标准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非洲猪瘟、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工作,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动物卫生科、市畜牧渔业事业发展中心)
7.推进农业防灾减灾。加强与气象、水务、应急等部门信息沟通和会商,做好影响农业生产的恶劣天气预警。加强防灾减灾宣传,引导和督促基层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在作物种植品种和模式选择、防汛抗旱、设施建设和维护等方面,强化防灾减灾意识,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加强部门协同和配合,完善应急预案,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救灾能力。(种植业管理科、畜牧与渔业管理科)
8.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升,抓好石榴设施栽培丰产示范园、老化劣质改造示范园和标准化管理示范园建设;快速推进“中国兽药谷”建设,不断的提高兽药谷的行业影响力;抢抓预制菜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建立预制菜产业联盟,提升全市预制菜行业竞争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畜牧与渔业管理科、动物卫生科)
9.助力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动存量企业膨胀扩规,持续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公司规模,力争2023年全市新增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0家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公司发展超过260家,营业收入突破400亿元。(乡村产业发展科)
10.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梳理建立2023年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重点项目台账,有序推进74个重点项目建设,落实全过程跟踪服务,建立项目帮包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续招大引强,力争全年新招、续建及扩规农业项目30个以上。(乡村产业发展科)
11.全力打造农产品品牌。全年新增绿色、有机、地标产品10个以上,逐步提升“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美誉度。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全力发展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搭建宣传产销平台,办好第十三届中国(滕州)国际薯业博览会,扩大滕州马铃薯品牌影响力。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支持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活动,对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各种渠道开展品牌宣传给予支持帮助。(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科、发展规划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12.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县乡监管队伍、村级协管员队伍建设,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攻坚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深入推动农业标准化,开展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认定,2023年制定乡村振兴领域市级区域标准10项,推进乡镇(街道)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的标准化建设。严格农产品质量认证监管,积极地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提升合格证信息化管理上的水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加大对规模农牧产品生产全流程监测力度,加大对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整治力度,严查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
13.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坚持全城全要素推进,以村为单元,以示范片区建设为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打造不一样、不同特点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2个、市级10个。(市委农办秘书科、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
14.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五年行动。加大村庄公共空间整治力度,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稳步提升农村改厕质量,加快健全完善后续管护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提升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水平,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体系。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取暖建设,大力推进“美丽庭院”建设。(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市委农办秘书科)
15.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规模化,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提升农村电网,综合开发利用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动态开展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和抗震改造。推广农民个人自建住宅推荐设计图集,开展现代宜居农房建设示范。分类落实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建立公示制度。(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市委农办秘书科)
16.协调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峄城区阴平镇斜屋村、市中区光明路街道雷村等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推广“榴乡诉递”等创新做法,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信用+”等务实管用治理方式,鼓励各区(市)探索建立小微权力、村级事项、公共服务等各类清单,规范基层组织运行。(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17.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团结奋斗新征程”“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明显问题专项治理。指导农村优秀农耕文化建设。(市委农办秘书科、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18.完善农村生产经营体系。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项目,优化扶持方式,分级分类扶持,提升项目实施效果。强化示范创建,开展家庭农场省、市、县三级联创和农民合作社国家、省、市、县四级联创,新认定市级示范场30家以上、市级示范社50家以上。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服务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多方共赢的生产托管模式。加强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建设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新发展市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示范组织20家以上。贯彻落实《山东省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流转农村土地经营权资格审核检查、项目审核和风险防范管理办法》,落实审查审核和风险防范制度,依法规范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19.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落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制度和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制度。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体系,提升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质量和运行效能。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改革,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推动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增量扩面。同步推进国家、省级(薛城)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提升运行质量,打造农村改革品牌。(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20.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增收。扎实推进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三年强村计划,探索更多村集体增收模式,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打好“破十攀百”攻坚战。着力规范提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集中选树一批制度健全、运行规范、收益稳定的先进典型,强化示范引领。到2023年底,行政村集体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村突破230个。(农村合作经济指导科)
21.强化农业科学技术支撑和技术推广。不断改善农业科学技术创新基础条件,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进一步改善农业科学试验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探索构建“科研试验基地+示范展示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体化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加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山亭实验站建设。实施“科教助农”工程,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开展“下乡入村”科技服务,加快成果转化。建设“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支持引导经营性组织并且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良种良法、水肥一体化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组织并且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示范推广及引进工作。(科技教育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市农科院)
22.持续推进种业振兴工作。支持市农科院开展良种繁育和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利用。依托粮食种业企业,巩固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保持面积在3万亩以上。持续开展小麦玉米良种展示示范,筛选推广优良品种,保持小麦玉米良种率99%以上。积极争取资金,继续实施小麦良种统一供种工作,保持供种覆盖面积占比达到70%以上。继续推进旺达、彼德利、泓安等种苗种薯企业稳定生产,保持蔬菜种苗种薯供应。(种植业管理科、市农科院)
23.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化转型为载体,推进农业数字生产、智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电商、智慧物流、乡村特色产业与乡土品牌塑造,加快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农村各领域融合应用,提升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建设农业产业大脑。新建数字化、智能化农牧科技示范园3个,新建“数字渔业”管理平台1个。继续开展智慧农业示范创建,以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为重点,新建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5个。探索“数字云村”建设,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全要素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能力,促进以图管地、管人、管事、管物。(乡村产业发展科、市农业农村事业发展中心)
24.强化乡村人才支撑。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乡镇专业方面技术人才“直评”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紧紧围绕“培养枣庄市乡村之星”和“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推荐评选”两项市级重点人才工程,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农业农村人才,2023年,选拔评定乡村之星50人左右,农技推广人才20人左右,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稳定在9万人以上,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坚实有力的人才智力保障。(人事科)
25.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编制年度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分解年度培育任务,根据培训专题制定培训班次计划,组织各区(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2023年全市培育高素质农民1000人以上。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对全市1/3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开展知识更新培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为2019级公费农科生落实定向就业单位。(科技教育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26.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重大战略,推动农业绿色低碳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进化肥农兽药减量增效,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治、低毒低残留农药等技术和产品,扩大有机肥替代、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应用覆盖面,新增水肥一体化面积2万亩。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畜牧与渔业管理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27.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加强养殖池塘尾水处理。持续推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规范增殖放流,全方面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2023年在大中型水库、各区(市)城市水系放养草鱼、花白鲢等净水鱼苗1350万尾。支持区(市)积极创建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县。(畜牧与渔业管理科、发展规划科)
28.开展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试点。推进废弃农膜回收贮运和综合利用网络建设,推动完善16处废弃农膜固定回收站点建设,科学规划设立临时废旧农用薄膜弃置、储存场所180处,形成区(市)、镇(街)、村(居)废弃农膜三级回收网络。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宣传发动,完成春秋季马铃薯、设施农业废弃农膜清理、贮运和处理利用工作。开展加厚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推广,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地膜。(科技教育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29.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坚持因地制宜、农用优先,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工作导向,申报创建1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2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打造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引导推动秸秆收储运体系不断健全,市场主体逐步壮大,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完备,产业化利用结构更优化,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规模逐步扩大,基料化、原料化利用途径不断拓宽。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科技教育科)
30.构建耕地土壤环境监视测定体系。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监测,强化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安全监管,对全市国控57个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定点监测点位定期开展土壤和农产品采样检测。按照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预警计划,对全市161个省级监测点位的土壤和农产品进行协同监测,安全利用类耕地全部实施安全利用措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以上。(科技教育科、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
31.加强党建引领工作。2023年作为“机关党建重点工作突破年”,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全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部署,把开展主题教育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以模范机关创建为总抓手,聚焦凝心铸魂、强基培优、融合聚力、清风廉韵、淬火提能“五项重点工作”,大力推进“融合式”机关党建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提供坚强保证。(机关党委)
32.抓好机构队伍建设。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深入学习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2023年中央及省、市一号文件部署,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加强“三农”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握好工作时度效,坚决反对乡村振兴各类、官僚主义问题,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力戒官僚主义。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深入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人事科、机关党委)
33.推进农业农村法治建设。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增强法治思维和依法履职能力。强化普法宣传,持续深化“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落实,着力宣传农业农村领域专业法律和法规,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完善相关制度,积极地推进“互联网+监管”,落实“双随机”抽查机制,不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切实规范依法行政,推进法治民政建设。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开展农资、畜牧兽医、渔业等专项执法检查,规范执法行为。(法规科、市农业综合执法支队)
34.筑牢农业安全生产防线。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持续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重要举措”、我省“八抓20项创新举措”,变革防控观念,盯紧防控重点,夯实防控保障,逐渐完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落实“三管三必须”安全监管责任,扎实开展畜牧渔业、农机、种植业、屠宰等重点行业领域集中排查整治,严格开展安全生产督导检查和责任追究;紧盯突出矛盾问题,抓预防、重整治、强监管、严执法,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努力压减一般事故,为全市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办公室、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35.提升政务公开工作质效。紧紧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群众关注关切,着力提升政务公开质量,加强政策解读和政务舆情回应,深化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推进政府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公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要部署执行公开,推进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案办理结果公开,推进财政信息细化公开,行政执法信息公开。以公开稳预期、强监督、促落实、优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发挥非消极作用。(办公室、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36.强化宣传引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做好宣传工作一系列重大举措,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三农”工作发展大局,坚持主流媒体和各类简报、通讯相结合,平面宣传与深度报道相结合,阶段性宣传与常年性宣传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加快构建上下贯通、多体联动、机制灵活的宣传格局。健全完善新闻会商机制,邀请主流媒体参与重要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政策的宣传报道,组织并且开展新闻发布会、新闻采风等活动。加强与新媒体融合,构建融媒体新矩阵,扩大宣传渠道和受众。加强对涉农舆情的应对处置,及时关注、回应涉农舆情,做好涉农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指导各区(市)把握宣传节奏,规范宣传口径,加强正面宣传,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枣庄篇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市委农办秘书科、局机关各科室、局属各单位)
邮政地址:枣庄市光明大道2621号 邮政编号:277800 网站标识码:3704000038